15至20年前,冰面救援队是很少见的,如今,冰面救援队已不再是稀罕物。
当今世界,数以千计的职业消防员、志愿消防员和许多紧急医疗服务机构(EMS)及执法部门,都配备有一些冰面救援装备,他们从数十个提供冰面救援培训的机构中获得相关的救援培训。
毋容置疑,培训需要针对受训对象已经有的装备来开展,并且应针对如何在适当时候有效使用该装备开展实操训练。复训则通常在11月中旬前开始,因为复训后救援队的队员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来恢复体力。
训练应尽可能模拟实际救援情况,诸如:薄且不具备支撑力的冰层、开阔的水域和沉重双腿正在下沉的「虚弱」被困人员。如果救援人员没能及时给模拟被困人员提供充足的浮力,模拟被困人员则会被视为「溺水」。
通常情况下,仅学习如何正确且快速地穿上各种不同的冰面救援服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经历。
冰面救援套装是比较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PPPE)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们能够保护救援人员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常还能够提供必要的正向浮力。
图1 配有浮力带和冰上救援杆的激流干式救援服
一、激流救援服和冰面救援服
一些队伍购买的激流救援服比单一功能的冰面救援服更具以下优点:
这些救援服都有干式救援服颈部密封装置,哪怕水没过救援人员的颈部,也能保持干燥。这意味着这些救援服除了可以用在冰面救援外,还可用于湍急水流和其他水面救援。
救援人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衣类型,这意味着这些救援人员通过更换不同的内衣可实现全年使用。
如果一个部门是多种类型的水上救援队,如激流救援队、洪水救援队、救生员救援队和冰面救援队等,则可一物多用,节省成本。
救援服有不同的尺码,意味着每名救援人员都可以有一套合身的救援服,若是现成的尺码不适合特定的穿戴者,也可以定制。
激流干式救援服在阻力较小的情况下,相比于冰面救援服能更加灵活地穿戴。
在脚蹼的使用方面,激流救援服的靴子和脚踝位置设计上,通常比冰面救援服设计的更好,即使参与冰层非常薄的水面冰上救援,脚蹼也能成为有用的工具。
若是只配有冰面救援服,带来的隐患是,它们可能在非冰作业中使用。
在选择激流救援服和冰面救援服时,需要考虑到激流救援服的以下缺点:
激流救援服需要额外增加个人浮力装备(PFDs),当救援人员从水中抽身回到冰面上时,可能会破坏救援服前部的流线型线条。在救援服外额外穿上PFD的另一种选择是,单独穿一件浮力内衣,以满足浮力和绝缘标准。与氯丁橡胶制成的冰面救援服不同,这种配置方式通常用在有外壳的冰面救援服上。
大多数激流救援服并没有附带干式手套和头罩,它们可以由干式救援服维修技师进行配置添加,但这些改装会显著增加采购成本。
根据使用的手套、头罩、靴子和PFD的不同,穿好激流救援服的时间可能比传统的冰面救援服多两分钟。
由于它们有单独的尺寸,而且需要为穿戴者裁剪颈封,所以很少有救援人员能共同穿一套救援服。
有的人可能会认为,冰面救援服与激流救援服不同,冰面救援服有安全带,这应该算是冰面救援服的一个优势。然而,我并没有发现任何冰面救援服上的安全带能像独立的水面救援安全带那么有效。
我教学生取下附在冰面救援服上的安全带,使用安全带系绳固定在稳定的物体上。在冰面救援服和潜水员干式救援服上,都可以使用同样的安全带。
救援服的尺寸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冰面救援服都是为了适应身高超过1.8米、体重超过113kg的人而设计的。
穿着太大的冰面救援服,无论是在冰面还是在水中移动,对于在薄冰上工作的体型较小、体重较轻理想体型的救援人员来说都是非常困难的。
当靴子太大时,穿靴子人的腿通常会浮在水面上,这给在水中控制身体带来了挑战。无论你的队伍是选择了冰面救援服,还是多功能激流/洪水救援服再加上激流个人浮力装备后,冰面救援的一个关键要求就是要有足够的个人浮力,至少要有足够自我保护的浮力!
有些队伍接受的培训是在冰面救援服外面穿上PFD,但如果冰面救援服提供的浮力会导致穿着人员受到过大的正向浮力,导致无法有效地在水中移动,并且影响到对被困人员进行施救,那么就没有必要外穿PFD,因为笨重的PFD还会使得走出冰洞和在冰上移动变得更加困难。
二、被困人员
我们的被困人员中,还包括了缺少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掉入冰面浸泡入0℃的水(-2℃的盐水)中的救援人员,他们会出现「the thermal hammer」的情况,大约会持续5分钟。
这种进入冰面方式的物理冲击会改变他们的心率、血压、呼吸,可能还影响听力;这种进入方式还可能导致肌肉无力、抽筋和剧烈疼痛。
水压(0.5psi/英尺)和寒冷引起的外周血管收缩会导致血液分流到核心部位,从而使血压显著上升,并出现浸入式利尿(尿液分泌)。
呼吸变成不受控制的过度换气,呼吸频率高达60-70次/分钟,呼吸量为60-70升/分钟,随之而来的是二氧化碳水平骤降,头晕目眩,无法思考,有时还会出现恐慌,二氧化碳水平的下降和外周血管收缩会导致肌肉无力、抽筋和剧烈疼痛。
通常,被困人员在试图脱身的同时会脱下手套,这使得事情更糟。严寒会造成令人难以置信的骨痛,被困人员可能会在几秒钟内失去使用手指或任何类型抓地力的能力。
试图爬出来的时候,手腕、前臂和肘部会感到疼痛,让你感觉就像有人用热钢棒强行刺穿了你的骨头一样。
被困人员可能只是勉强能够挂在冰面上,他们唯一能做的可能就是呼吸。与救援人员一样,被困人员也需要浮力才能生存:立即的、独立的、正向作用于被困人员的浮力(IIVPB)至关重要。
无论你的单位有什么类型的救援设备,被困人员都需要直接的、独立的正向作用于被困人员的浮力,这样即使被困人员失去意识,他们也不会再沉入水底。
只要他们停留在水面,我们就有机会让他们活下来,一旦他们沉入水中,就会开始经历死神的考验。
众所周知,救援并不总是按照我们计划的方式进行。通常情况下,我们的被困人员已经到了几乎无法继续坚持下去的地步,他们对存活已不再抱有期望。
试想一下,无论被困人员在离岸边15米还是150米远的地方,一般的救援人员在到达被困人员身边时都是很疲惫和疲劳。
一旦我们采用了「蛙跳技术」,即我们在前往被困人员的途中替换前期的救援人员,我们就提高了救援能力,减轻了先期救援人员的严重疲劳程度。
然而,在被困人员身体从水中移出之前,如果对被困人员的正向浮力没有成功建立,他就很有可能会沉入海底。
此外,正如下文详细讨论的那样,如果没有IIVPB,救援人员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注:IIVPB=Immediate, independent positive-victim-buoyancy,即时的、独立的、正向作用于被困人员的浮力
因为从被困人员与他们身体接触开始到被困人员完全上岸期间,他们都必须始终应对正在下沉的被困人员。所有被困人员都需要 IIVPB,让我们来看看这意味着什么,以及如何建立它。
三、建立IIVPB
除了在极端流动的冰水条件下,IIVPB可以确保被困人员即便反复沉入水中也不会沉入水底,IIVPB意味着被困人员能够独立于救援人员漂浮在水面上。
提供IIVPB的装备必须足够舒适,让被困人员能够呼吸,但又不能松散到可以滑过。一旦IIVPB建立,救援人员就有时间喘口气,放松精神,并计划下一步行动-从冰窟中拉人。
3.1 即时性
从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身体接触的那一刻起,IIVPB应该在10秒内顺利、轻软、完全建立起来。如果经过适当的培训,大多数救援人员可以在不到7秒的时间内成功完成这项任务。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在这关键的10秒内,让被困人员保持在IIVPB表面是至关重要的。
在多名被困人员的救援行动中,让第一名被困人员浮得越快,被困人员沉入水中的风险就越小,救援人员可以更快地到达其他被困人员身边;
一旦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进行身体接触,被困人员可能会「投降」,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获救了,所以,他们可能会失去一些让他们留在水面并能抓住冰块的肾上腺素。
如果救援人员在被困人员失去力量之前到达他身边,那么,在被困人员完全被IIVPB表面支撑前可以紧紧抓住救援人员。
让被困人员留在水面的冰块可能会破裂。因此,如果没有冰面救援运输设备,如雪橇,应从被困人员一侧靠近,保持目光接触,保持语言和视觉交流,以及降低被困人员抓住前面的冰层,导致冰面破裂的可能。当然,我们不建议从后面接近被困人员。
3.2 独立的
浮力应使被困人员保持在水面上,而不需要救援人员的进一步互助或支持。
被困人员需要有独立于救援人员的浮力,以便救援人员能够救援更多在同一冰洞或其他地点的被困人员;减少被困人员抓住或爬到救援人员或另一名受害者身上的可能,并通过分散地点,从而减轻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的重量,来减少冰面破裂的可能。
被困人员即使在失去意识时,也不会从IIVPB装备中滑出来,这样救援人员就不会因为试图阻止一个没有意识的人下沉,而承担着沉重的任务。
图 2 IIVPB需要能够支撑一个虚弱、下沉中的被困人员,因为冰面随时可能破裂。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名没有任何浮力、虚弱到无力支撑自己的被困人员,在温水中测试IIVPB装备
图 3 一旦建立了IIVPB,下一步就是将被困人员安全、轻柔地运回岸上
救援人员在被困人员身后是一种危险的技术,直到今天,一些团队仍在学习这种过时的、不太安全或有效的技术。
绕到被困人员身后,将救援人员的系绳缠绕在被困人员身上,并用一个大而重的金属钢丝扣将其固定,这样救援者和被困人员被钩在一起,被困人员除了救援者的救援服外没有其他浮力。
这项技术存在很多问题,因为它不能为被困人员提供任何独立的浮力。
首先,除非别无选择,否则救援人员绝不应将自己固定在被困人员身上。
如果没有其他选择(在冰面救援的情况下并非如此),则应在系统中建立一个快速释放机制,以便救援人员可以在需要时迅速脱离受害者。
如果没有独立的正浮力,任何与被困人员脱离或松开被困人员的行为都有很高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被困人员沉入水中,并有可能溺水身亡。
其次,带有PFDs的冰面救援服和激流救援服的设计只能满足单个人员穿着。
它们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满足救援者和处于负浮力状态下的被困人员(同时使用)。此外,重金属钢丝扣还会增加被困人员的负浮力。
救援人员与现已附着的被困人员的位置,严重限制了救援人员移动到更有效和安全位置的能力。
当救援人员用救援绳「绑」在被困人员身上时,要把一个负浮力的被困人员安全地从一个实际很薄的冰洞中救出来,难度更大。
安全问题和失败率高。从背后接近和抓住被困人员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且失败率高。实际情况中,负浮力的被困人员被穿着笨拙的冰面救援服的救援人员从背后抓住时,不太可能从冰窟窿中拉上来。
想象一下一场生死攸关的经历中,被一个穿着笨重救援服、戴着厚厚手套的人从背后抓住并「粗暴对待」。即使抓住你的人试图用语言交流,也请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这会给你带来什么感觉,并想象你的身体反应。
后方接近技术几乎总是把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一起放在冰洞里,这意味着现在救援人员也必须从洞中出来,并将救援人员置于不太理想的位置来帮助被困人员回到冰面上。
后方接近技术意味着不能要求被困人员轻轻抬起腿和踢脚,以达到出洞所需的水平位置。向下伸手抬起被困人员的双腿,就像这种后方接近技术所传授的那样,对实际情况中的被困人员来说并不奏效,因为他们的腿在冰下,甚至是向上的。
将绳索缠绕在被困人员身上,并用钢丝扣将其固定的技术失败率太高。
「抬起被困人员的腿并将他们推到冰上」的这一程序部分意味着救援人员冒着被困人员的脸被淹没的风险,而他们的身体状况却无法对此做任何反应。
还有其他涉及到绳索的问题,当岸边变得紧张并试图协助拉绳索以将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从洞中救出,并回到更具支撑性的冰面时会发生什么?
这项技术之所以被这么多的教官教授,是因为它并没有被真实地实际执行过。
处于负浮力(条件下)的被困人员可能无法听从简单的指令,这一点是无法预料到的。这种技巧不是为现实的、薄弱的、没有支撑力的冰面而设计的,它也不考虑虚弱或反应迟钝的被困人员。
真正的遇难不会像训练中使用的模拟被困人员那样穿着冰面救援服,并且可能无法协助或从水中挑选出吸气管。
狗、孩子、甚至成年人都不会掉进教官和学员可以安全行走的冰里,任何时候当你学习一项新技术时,问问自己在实际情况下,被困人员会出什么问题?
3.3 正向的
对于被困人员来说,正浮力是指有足够的正向浮力,使他们的头部,特别是他们的面部/吸气管(即口鼻),在从冰洞中被打捞出来和运送到岸上时,能保证保持在水面以上。
如果被困人员失去知觉,他们的口鼻应停留在浮力装置上,使其口鼻保持在水面以上。
对救援人员来说,正浮力意味着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浮力在水面上舒适地移动,并有足够的正浮力来支撑他们的头部和颈部,外加12磅的额外重量。
被困人员浮力装备。如果我们不使用救生衣为被困人员提供浮力,那么我们应该使用什么呢?冰面救援工具箱有几种商业制造的浮力带可供选择。
关键是要购买具有足够正浮力的装置,这些装置在戴着笨拙手套时使用简单,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救援人员在将其固定在被困人员身上时,对被困人员施加向下的力。
浮力带不应该太厚,以免救援人员无法用一只手操作,即使救援人员的手很小,也不应该太硬,以免小体型被困人员从浮力带里面滑落。
几乎在每堂课上,当我们开始使用浮力带时,我都会听到学生们说:“我可以用游泳浮条做一个这样的东西。”
如果这个装备的功能对维持某人的生命起着重要作用,则不建议自制。如果装备出现故障,那么谁来负责,谁来承担责任呢?更重要的是,如果该装备因为没有经过合理的制造和测试而失效,可能会有人受伤甚至死亡。
我们经常看到,在给被困人员穿上浮力带时,技术水平很低。主要的错误是,实际上当被困人员是负浮力和虚弱的时候,他们的脸部,有时是整个上半身,最终都会在使用浮力带时被淹没。
在冰面救援过程中,情况可能会瞬息万变,因此,当我们研究如何正确使用浮力带时,需要注意几个训练问题。
由于被困人员没有穿着救生衣或PFD,所以在实际情况中,被困人员比标准训练场景中的被困人员更脆弱,更难合作。
你可能想要在游泳池或温水环境中进行一些训练,模拟被困人员穿标准服装。实际上,救援人员应该按照冰面救援的标准穿戴,必须在厚厚的手套和救援服带来的阻碍下开展工作。
现实中的被困人员可能没有能力自救或帮助救援人员。因此,在温水训练中,使用能够舒适地沉入水面以下或将口鼻(气道)浸入水中一段时间的模拟被困人员,让救援人员可以学习如何保持现实中被困人员的气管干燥。
防止被困人员沉入水中的关键是,在建立IIVPB的过程中,被困人员最有可能抓住冰面以维持支撑,并将自己保持在水面上。
从接触的那一刻起,救援人员就必须确保被困人员不会沉入水中。对被困人员使用浮力带的技术必须是向上移动,这样才不会对被困人员施加向下的力。
让被困人员的脸部浮出水面是当务之急,吸入或吸入水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对冰面被困人员使用浮力带的技术,需要在情况危急的眼光注目下进行训练。
制造人工孔洞和冰窟窿的方法有多种,比如用部分充气的消防水带绕成一个圆圈。
四、救援的五个关键步骤
让我们来看看救生动作每次都能顺利进行的五个关键环节。
当你接近被困人员时,继续进行强有力的、自信的、积极的沟通。
告诉被困人员待在原地抓紧冰面,不要松手。就在身体接触之前,救援人员必须尽其所能,不破坏他们与被困人员之间的冰层。
注:要明白被困人员的视觉聚焦在你身上,如果你打算使用从他们身后绕过去则是不太推荐的技术,你可能需要反复告诉他们要抓住冰面并继续向前看。
从后方接近的想法听起来可能很不错,但实际上,一旦被困人员知道你在身后,他们就会试图改变位置来进行视觉上接触。
2、当你抓住被困人员的手腕时,如果冰面仍然存在时,就要将被困人员稍微拉向冰面,并将他的头保持在水面以上。
注:仅仅告诉被困人员踢腿是不够的。他们的腿通常都很重,而且悬在下面。穿着鞋子或靴子,踢腿是一个令人精疲力竭的做法,几乎没有好处。需要告诉他们抬起腿,然后轻轻地踢。腿部指向底部的踢腿可能会导致开始向下或下沉。
3、从接触开始,动作必须向前(朝向救援者),并轻轻向上。
在施加浮力的过程中,被困人员绝不能感觉到向下的力。在整个救援过程中,必须保持身体接触,直到被困人员能够借助浮力自行留在水面上。
注:告诉被困人员你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有些人可能有能力协助这一过程,他们可以协助将他们的手臂穿过装备并放在合适的位置。不能过高期待他们会穿得足够舒服,只要能使他们能够呼吸而且不至于滑出浮力带就行。
4、在大多数情况下,平均每个团队只计划救援一名被困人员,但实际上,这可能不太现实。
选择先联系哪一名被困人员通常是救援人员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口头交流和解释你正在做的事情变得非常必要。
以下步骤来自TeamLGS冰面救援程序:
温柔地把浮力带套在你的主导手臂上;
用你有力的手抓住被困人员的手腕,同时告诉被困人员你要做什么;
用你没有太大力量的手抓住浮力带下部的球。
用没有太大力量的手向前和向上拉浮力带的「钢丝扣」,同时用有力的手伸到浮力带下面,向下拉自扣带,然后绕着浮力带,将被困人员的胸部紧紧地锁在浮力带里。
用你没有太大力量的手轻轻滑动吊衣「球向下」,水平地滑到被困人员的手臂下面,当你的手碰到被困人员的腋下时停止。
如果被困人员不能将另一只手臂穿过浮力带,则用你有力的手顺着被困人员的身体到被困人员的另一只手腕处,然后将该手臂从浮力带中拉起来。
轻轻地将浮力带的顶部翻转到被困人员的头上,然后,在你没有太大力量的手中正确地握住「卡扣」。
图 4 将浮力带系在被困人员身上
图 5 连接被困人员和救援者
注:一般冰面救援中,困人员往往连合拢双手进行身体抓握的能力都没有,他们希望被拯救!
在培训课程中,我们有时会发现,身穿完全封装的PPE和足够浮力的模拟被困人员可能会选择干扰准救援人员。
因此,我们在课程开始时声明,一个冰冷的、几乎丧失行动能力的冰面被困人员通常不会对我们的人身安全造成直接的重大威胁。但这份声明并不否认冰面救援被困人员可能对救援人员构成威胁的说法,当然,这并不是常态。
5、一旦准救援人员建立了独立的正浮力,救援的速度就可以放慢一些。
救援人员现在可以花几秒钟时间思考接下来的每一步骤: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喘息,并尽可能地应用最有效、最安全的救援过程,最好是按照培训的要求来做!
无论训练多么逼真,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面对真正被困人员的焦虑,随机应变是每一名消防指战员必须要做的。
版权声明: 本文由欧盾科技有限公司 2021-01-18 转载于互联网,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于本站联系!
咨询热线 400-0789-119
北方大区 | 王经理:135 8835 3579
东北区 | 苏经理:135 8829 9505
华北区 | 张经理:135 8819 7592
华东区 | 徐经理:135 8801 6590
华东区 | 陈经理:135 8819 7592
南方大区 | 余经理:135 8801 6212
中南区 | 余经理:135 6712 5019
西南区|章经理:135 8819 7236
西北区|汤经理:135 8835 8251
华南区|漏经理:135 8829 9767
西南区|严经理:135 8839 3570
产品订制 | 余经理:135 6712 5019
在线留言